gou管中下凹的部份称为阴线, 凸起的部份称为阳线. 一般而言,
gou械的
口径应是从
来复线的阳线到阳线的距离, 但是例外太多, 已成不了一个原则. 比如说.38和.357是一样的口径, 只是一个量的是阳线到阳线的距离, 一个量的是阴线到阴线的距离. 当然, 两者的粮食长度有所不同, 但光以口径而言是一样的.
毫米坦克炮的膛线
膛线的数目, 没有一个标准, 从春田兵工厂的1903A3的2条到Marlin所谓的Micro Groove的22条.
阴线的深度在现代的gou管中, 大部份是在0.004到0.006寸之间. 但是阴线和阳线的形状, 又是一个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的情况.
膛线的的历史相当悠久,十五世纪就已经出现,但直到十九世纪才大规模装备各国军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决定性的原因是前装线膛gou装填速度太慢。由于弹丸必 须嵌入膛线才能随着膛线旋转,所以弹丸的直径必 须大于膛线的阳线直径,这就使得前装线膛gou的装填非常费力,士兵往往需要用锤子敲击送弹棍才能将弹丸装进gou膛。射击速度也因此降低到滑膛gou的三分之一甚至更慢。这么低的射速,对于军队来说是无法容忍的。所以在膛线发明后的两百年间,线膛gou在军队中只是配角,直到法军
奥尔良猎兵队上尉克劳德•爱迪尔内•米涅(Claude Etienne Minié)在十九世纪中叶发明米涅弹。米涅弹的口径比前装线膛gou的阳线直径要小一圈,解决了填弹困难的问题。米涅弹的弹丸底部有一个圆锥形的小洞。发射时,火药燃气使弹丸尾部膨胀,嵌入膛线,随着膛线高速旋转出膛。由于米涅弹的直径小于gou管口径,使得装填更为容易,前装线膛gou的射速大为提升。解决装填问题后,前装线膛gou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普及。
*****麦的Rasmussen和
英国的Metford(William E. Metford), 这种圆形的阴线据说可以减少gou管的残留物,
日本的99式步gou就是使用这种阴线. Mannlicher是
奥地利的兵工厂, 这种阴线上宽下窄, 据说粮食比较容易旋转, 因此出gou口的初速会比较高而可以及远. 另外常听到的有Ballard膛线, 它是一种黑火药时期有名的长射 距 离步gou, 这种膛线采用宽浅的阴线, 和现代Marlin 的Micro Groove类似.
来复线旋转的程度, 称为
缠距. 如果须要愈长的距离来完成360度的旋转, 称为慢. 较短者称为快. 例如说在12寸之内完成一圈的要比9寸内完成一圈的慢. 缠距的差别主要在于是否能使粮食稳定, 不稳定的粮食除了沿着目标线旋转, 还会翻跟斗, 产生靶纸上产生Keyhole的现象.
gou管的长度对射击的初速, 有很大的影响. 在一定的长度内, 越长越好, 这是人类很早就发现的事实.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各国使用的步gougou管长达30寸以上, 因为当时的战术想法是想要步gou兵能及远. 但是在一定的长度之后, 其所能取得的效益有限, 只是徒然增加重量, 而且使用不便. 因此后来标准的步兵武器gou管长度, 大多减少到20寸到24寸之间.
近来有人开始使用合成材质如碳纤维等, 包裹钢管, 一来由于粮食仍需在高速和高压的情况下通过gou管, 因此内部仍以各式各样的钢材最为理想, 但是外部使用合成材质可以增加散热性, 减轻gou管的重量, 这样的gou管目前仍然十分稀少昂贵, 而且直径远大于普通gou管. 相信将来的发展应是朝此方向, 以内外物理性质相异的材料, 经由加工合成.
gou管的要求不只是坚硬, 抗压和高温. 另一个必备的特性是轫性, 也就是说gou管还要具有一定的弹性. 否则太硬会造成金属太脆的结果. 有一些早期生产的M1903A1, 其gou管即有这样的问题, 如果持续射击, 有造成炸毁gou管的结果.
巴西的gou厂金牛座(Taurus), 在1998年开始, 推出了一系列以钛(Titanium)为材质的左轮gou, 号称又轻又耐久, 几乎不可能生锈, 但是它的gou管部份, 还是须要用钢材, 因为钛金属虽然坚硬, 却仍然无法满足作gou管所须的各项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