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镜的结构、种类、使用方法?
瞄准镜,或称光学瞄准装置(optical sight),其起源已经很难考证。据说至少在16世纪的欧洲,就已经有人尝试过在gou托上固定眼镜镜片。有文字记载,在19世纪以前,火器上已经有了望远镜式的瞄准装置,可用于在弱光条件下的瞄准。到了19世纪40年代,一些美国gou械技工就开始制造带光学瞄准装置的gou械。1848年纽约州的摩根.詹姆斯设计了一种与gou管同样长度的管形瞄准装置,该装置的后半部安装了玻璃透镜,并有2条用于瞄准的十字线。后来,类似的瞄准装置在美国内战中得到应用。但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瞄准镜,则诞生在1904年,由德国的卡尔蔡司研制,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瞄准镜开始发展成熟。发展到现在,瞄准镜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望远式瞄准镜(Telescopic sight)、准直式瞄准镜(Collimating opticalsight)、反射式瞄准镜(Reflex sight)。
机械瞄具 望远式瞄准镜 反射式瞄准镜
其中以望远式瞄准镜和反射式瞄准镜最为流行。上图是这两类瞄准和普通的机械瞄具(iron sight)的效果对比。上述两类瞄准镜主要在白天使用,因此又被统称为白光瞄准镜(day scope/sight),另外还有供夜间瞄准用的夜视瞄准镜(night scope/sight),是在上述两类瞄准镜上加上夜视装置,而按夜视装置的种类,又可分为微光瞄准镜、红外瞄准镜(又可细分为主动红外和热成像两类)。
望远式瞄准镜(telescopic sight)
具有放大作用,能看清和识别远处的目标,适用于远距离精确射击。由于常常用作狙击用途,因此又常常被称为狙击镜(sniper scope)。
望远式瞄准镜的光学系统仍然是沿用加上转象系统的开普勒式望远系统,如左图所示。基本结构是物镜、倒象透镜和目镜,再加上分划板组成。分划板上有瞄准标记,通过移动分划板或使用不同位置的分划来瞄准不同距离的目标。有些瞄准镜还有变倍功能,用较低的倍率搜索和瞄准近距离的目标,用较高的倍率射击远距离的目标。
准直式瞄准镜(collimating optical sight)
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并在越南战场上少量使用,到8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准直式瞄准镜对付远距离目标时精确不佳,但在近战当中,尤其是射击运动中的目标时在反应速度及准确度上明显优于其他瞄具,因此主要作为近战瞄准具使用。不过后来出现了更佳的反射式瞄准镜后,准直式瞄准镜就开始未落了。但由于这种瞄准装置价格比反射式瞄准镜低得多,因此现在还没有完全退出市场。
这种瞄具在前部有一条导光棒,由侧边的自然光或其他光源照明,导光棒的后端面紧贴一个光栏孔,光栏孔限制通常范围和通光形状。当其中一只眼观察瞄具里,会看到无穷远处的光栏孔的像——红色亮点。而另一只眼瞄准目标时,根据人的视觉原理会将双眼所成的目标像合而为一的生理功能,就会产生红色亮点压住了目标。只要瞄具的瞄准线与gou的瞄准基线一致,就达到双目瞄准射击的功能。
反射式瞄准镜(Reflex)
从左右两张图中的准星与照门相对位置更好地说明了反射式瞄准镜的特点,在瞄准镜归零后,即使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进行瞄准,因此特别适合近战中的快速瞄准。
虽然也被称为“瞄准镜”,但和望远式瞄准镜的原理不一样,其光学系统比较简单,通常没有放大系统,因此也没有倒像系统。其原理如上图所示:析光镜的凹面上镀有一层或多层析光膜,由照明系统发出的光线通过分划板然后在析光镜上形成圆点(或圆环等瞄准标记)并反射以平行光进入人眼,同时人眼透过析光镜看到目标,当瞄准标记与目标重叠时,即完成瞄准。这种瞄准镜还有另一个名称——红点(Red dot)瞄准镜,因为这种瞄准镜的瞄准标记通常是一个红色或鲜橙色的光点,当然并非所有的反射式瞄准镜都是用氢点的,有些会是十字线、光环甚至其他造型。
由于反射式原理对于瞄准时容许眼睛不需要对准瞄准镜轴线,因此比采用导光棒原理瞄准反应更快。这使得反射式原理的光点瞄准镜大受欢迎。进入1990年代后,各国军队都开始重视这瞄准镜的战术价值并大量配备部队。
光点瞄准镜上的瞄准标记由瞄准镜上的照明系统产生。有多种方式形成光源,电源、自然光或放射性同位素如氚、钷等等。电源产生的光点容易调节,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调节不同的亮度;自然光是一各节省能源的方法,但在光线条件不好时会降低作用;放射性同位素可以长年工作而不需要更换电池,在夜间使用其效果更好,但要慎重选择放射性材料,目前流行采用的氚气,据说其幅射量很低,长期使用这种瞄准具的人比接受一年接受一、两次X光检查的人还要安全。
反射式光点瞄准镜通常有两种结构,一种为筒形,另一种为窗式。窗式结构比较简单,但析光镜完全暴露;筒形结构看起来和望远镜式瞄准镜很相似,析光镜被包在筒形镜体内,前后有物镜和目镜作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