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连弩,冷兵器时代的无敌“机关狗”
发现地点。有关诸葛连弩的早期记载主要集中在《三国志》及其注释之中。《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注引《魏氏春秋》说“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部分配件。诸葛亮创制了一种连弩,在当时十分先进。这连弩有两个基本数据,一是能连发十矢,二是矢长只有八寸。对于这个发明,陈寿将其定性为“损益”。
马均为著名科学家,当他看见诸葛连弩时,首先是大赞其“巧”,可见它与以前的连弩实有大别,其次是认为还可演进为连发五十矢。傅玄(217~278年)为魏末晋初的著名思想家,也对诸葛连弩作出了高度评价。连弩由三矢齐发,再到十矢齐发,只是量变无质别。
战国迄晋,二、三矢齐发连弩已使用了几百年,刘弘应司空见惯。而刘弘看见诸葛连弩时,却耳目一新,视为“神弩”。这也说明诸葛连弩是一种不同以往的新的弩种。
诸葛连弩的核心是新增了连杆,利用杠杆原理,使原本大力才能拉动的弓弦轻易就能扣上,并快速连发。上引傅玄序中曾提到,试验诸葛连弩主要是“费十寻之木(古八尺为一寻),劳二人之力”,也表明制造诸葛连弩将大量使用木材。
弓臂150斤的拉力,通过连杆,只需三四十斤的力量就能胜任。连杆事实上还起到了击发的作用。它在扣弦下压的同时,利用箭匣下压的力量,******发射销,使其自然上弹,顶出弓弦,达到击发的目的。这就取代了传统连弩上的弩机。
诸葛连弩的又一重要贡献是新增了箭匣。箭匣是保证连发的必 须装置。箭匣可大可小,故马均认为他还“可令加五倍”。连发十矢与连发五十矢只是量变,并无质别。
其次,如箭匣里装五十矢,又会产生新的矛盾。如箭匣会大大增高(增高2.5倍至5倍),射击时将影响视线;弩身加重(箭匣增大部分和40支铁矢的重量),携带、cao作都会不便。史载马均有此设想而最终未能实施,或许也有这些原因。
箭匣位于弩臂的上方,遮住了一般连弩望山的位置,故望山被减掉。没有望山,显然会影响射击的准确性。但诸葛连弩强调的是快速连发,它并不是完全取代过去的连弩。
我们认为,在三国的历史背景下、在当时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情况下,诸葛连弩连发十矢的构造比连发二十矢、五十矢的构造更合理、更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