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

在上下、左右调节钮和目镜之间的外筒钻孔,钻五六个孔就够了,对准所钻的孔,用玻璃胶q分别填充玻璃胶,边充边从物镜中观察内外筒之间的缝隙,不要溢出太多,否则溢出的玻璃胶会将内筒镜片堵死,最好刚刚溢出为宜,充一只孔时,其它孔要临时堵住,否则其它孔会因玻璃胶的压力而外溢,这样填充的目的就是将玻璃胶均匀的充满内外筒之间、倍率调节螺旋滑轨之间的缝隙。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同志要问,为什么要钻孔而不拆物镜,从物镜端充玻璃胶呢,原因有二:其一,物镜一般在厂家装配时,锁紧螺丝已经用胶粘死,不容易拆卸;其二,物镜端口距离内筒较远,玻璃胶嘴够不着内筒,要自己DIY软管填充,不小心会将胶弄到内筒镜片上。所以只好在外筒上钻几个洞了,玻璃胶干燥后用黑色绝缘胶带缠一下,也不太影响美观。
全部弄好后,用电吹风或热风q,再或者空调、暖风等一切可加热的东西,将整个望远镜加热,以排干内部水汽,然后趁热复装,以防后续镜内发们。
常温静置一个星期左右,让玻璃胶自然固化,固化后,将屈光度调节螺丝、倍率调节螺丝、之前钻的孔等全部用黑色绝缘胶带缠上,除了上下左右调节钮外,其它部位都永久翘定,避免意外调节,玻璃胶松动而影响抗震性。
经过一番折腾的望远镜,如何检验其新的抗震性能:
将望远镜固定在台钳上,对准任意目标,然后手持榔头,狂砸台钳,砸几下后再观察目标,你会发现十字中心无论怎么砸,都会稳稳的对准目标。记住,砸的时候砸准点,千万不要砸到望远镜上。
后记:
本次DIY很成功,已超过期望值。这个构思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就有了,一直没动手,就是想如果能买到霍克或者蔡司等质量的,没必要自己折腾,就算是有过硬的技术,咱也没有精良的设备。再者,曾经听一资深光学器材商讲,目前国内所谓的霍克、蔡司、尼康等等,十之八九都是本土代加工,出口转内销的,即便是原厂货,辗转到内陆也会经多次转手多次加价,不是几千块qian能收入囊中的。如果没有干扰素,我非常愿意花3千元去买一个心爱的望远镜,工薪阶层无非也就是少买几件衣服而已,可以把玩好多年。当一件物品超过其客观价值时,我便无欲购买,只叹息先秦能在2千多年前铸造出用现代显微镜都看不到铸缝或焊缝,今日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物件都难求,是做不出来吗?外国的月亮不比中国的圆,是不想往好里做吧。精益求精早已不适合形容当今的许多行业了。
化悲痛为饭量,哎……吃饭吧,饿了。